八月的开州,暑气正浓。一辆警车缓缓行驶在乡间道路上,车轮碾过被烈日灼得发烫的路面,驶向远郊的村落。开州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徐玉峰坐在车内,此行目的,是对一处已完成整改的农村饮水工程,进行再次回访。
推开厂区铁门,耳边传来净水设备低沉而规律的运转声。崭新的监控探头在水池上方缓缓转动,记录着每一滴水的净化过程。管水员老刘正熟练地操作着新安装的净水设备,见到检察官,他赶忙擦擦手迎上前,脸上漾开了笑意:“现在水清亮得很,老百姓都说,水甜了,心里更甜!”
这份浸润心田的“甜”,源自一场由检察公益诉讼牵引,多方合力守护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生动实践。时间回溯至2024年初,开州区人大常委会在梳理人大代表建议时,一条反映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线索引起高度重视。调查发现,辖区十余个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安全防护设施简陋、专业管水人员缺失、应急预案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区域水质检测甚至频频“亮红灯”。这份关乎数以万计村民饮水健康的民生需求,被迅速移交至开州区检察院。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4年2月底,开州区检察院依法立案调查。该院成立专案组……办案检察官奔赴全区十余个乡镇开展密集走访与核实。他们翻山越岭勘察水源地,深入厂房检查制水流程,仔细查看每一段输送管道,与乡镇负责人、水厂工作人员、村民面对面交谈。“水源地缺乏隔离措施,什么人都可以靠近。”“净水设备老化,过滤效果不佳。”“管水员没经过系统培训,连消毒剂投放都操作不规范。”……一个个具体问题在细致的调查中逐渐浮出水面,也沉甸甸地压在检察官心头。
为精准锁定问题根源,徐玉峰主动协调区卫生健康委执法支队,调取并对比了多年来的水质监测数据,精准定位了一批长期监测不合格的“问题工程”;他还邀请区生态环境监测站的专家,共同对可疑水源地进行“专家会诊”,科学研判污染成因。
此案关系千家万户,开州区检察院还主动邀请具有环保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和人民监督员全程参与办案。专业力量的加入,既增强了技术权威性,也融入了广泛的民意视角,为厘清监管责任、实施精准监督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4年3月1日,一场特别的磋商座谈会在开州区检察院召开。屏幕上,一张张现场拍摄的照片触目惊心:裸露的水源地、锈迹斑斑的设备、不规范的操作流程……检察官逐一出示证据,条分缕析法律依据和责任归属。会上,人大代表直言不讳指出管理漏洞,政协委员从民生角度道出群众期盼。“益心为公”志愿者则转述了走访中收集的村民心声。事实越辩越明,责任越厘越清。
紧接着,《检察建议书》和《磋商意见书》相继发出,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各乡镇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整改方案,筹措资金、倒排工期:一道道坚固的物理隔离网将水源地严密保护起来,高清监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守望,崭新的净水设备安装调试,专业的管水员接受系统培训,一本本详实的供水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编制印发。整改完成后,部分乡镇还邀请检测公司对水质进行了复查,并特意邀请检察官全程参与、现场监督。
改变,已悄然发生。当年年底,开州区检察院再次邀请曾参与该案的代表委员和志愿者们,共同组成“回头看”团队,对整改成效进行实地评估验收。检测数据显示,各项水质指标已稳定达标,水源地得到了有效保护,管理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一股股清冽的自来水,顺着崭新的管道,流进了千家万户,也流进了百姓的心田。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制度层面的落地实践:2025年6月,开州区政府正式印发《重庆市开州区农村饮水工程区级统一管理实施方案(试行)》,通过建立区级统一管理机制,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监管体系,系统性地补齐农村供水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短板。这一举措,为实现农村饮水工程长期稳定、安全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泓清水,映照为民初心。青山绿水间,那股甘甜的安全水、放心水,正潺潺流淌,诉说着检察为民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