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口,嘉陵江在这里转了个弯,下游是磁器口,对岸是大竹林。随着城市发展,昔日的过河渡船已成为游客打卡的观光船,水运码头也变身滨江公园。8月14日,沙坪坝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来此开展“回头看”,只见垃圾分类标识清晰,各类垃圾存放有序。
而在几个月前,这里的绿化带还被垃圾所侵占,居民掩鼻而过。这一变化,要从沙坪坝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督促治理倾倒固体废物行政公益诉讼案说起。
“滨江公园本来是给城市添彩添色,但附近多了垃圾带,不但不便游玩,连通行都大受影响。”今年4月初,沙坪坝区检察院接到一条来自群众反映的线索。
检察官立即进行实地勘查,发现群众反映情况属实。在南溪滨江公园周边,建筑石渣、水泥块等建筑垃圾侵占了人行道绿化带的空间,废弃沙发、车辆拆解外壳等固体废物阻碍居民通行。
4月16日,该院正式立案调查。现场勘验过程中,随着无人机腾空而起,三条绵延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的垃圾带赫然在目。经查,这些垃圾带堆放固体废物共约600平方米。
垃圾带因何而来?又该由谁来负责恢复?为了摸清来龙去脉、厘清管理责任,该院联合属地政府、业主方重庆某城投公司(以下简称“城投公司”)再次进行实地勘查。经查,三处涉案固体废物均由城投公司管理,其中两处位于滨江的储备土地地表,主要为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另一处位于在建道路两侧,主要为建筑垃圾。
“储备土地点多面广,管护难度大。道路施工头绪多、任务重,也非一日之功。”承办检察官意识到,要让垃圾“清源”需要多方合力攻坚,还要借助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软治理。
为此,4月21日,沙坪坝区检察院向属地政府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行辖区环境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督促城投公司采取措施迅速处置三处涉案固体废物。同时建议行政机关加强对辖区污染环境行为的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保护辖区生态环境。
在检察建议推动下,南溪口垃圾清运按下“快进键”,构建“前端精准分类、中端规范收运、末端资源化处理”全链条治理模式:清运手续办理中,建筑垃圾全部盖上防尘的密目网,张贴有监管责任人、联系电话及主管部门信息的围挡迅速矗立起来;配备相关资质、许可证的清运单位运输车辆逐一进场,按类存放垃圾,依照核准路线和时间运输至指定消纳场所;此外,检察机关还联合属地政府加强巡查、法治宣传,防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违规倾倒、堆放。
如今,110个集中投放点、3个垃圾分类厢房、1个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已在当地建成。属地政府还通过相关培训,提升群众的垃圾分类知晓率、投放准确率。居民们也通过自治模式,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形成全民分类的良好氛围。
南溪口垃圾不见了,居民出行都敞亮了。当地形成“检察监督+行政执法+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垃圾分类最美院落”“垃圾分类最美家庭”不断涌现,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