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正在审理案件
不用坐班,无需干活,只需提供银行卡号,每月就能轻松赚取数百元“好处费”——面对这样诱人的“美差”,一些大学生心动了。然而,这并非幸运降临,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近日,由涪陵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的一起虚构见习岗位、骗取国家就业见习补贴案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强(化名)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四万元;陈飞(化名)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三千元,26万余元国家损失被全部追回。
时间回到2021年初。在一次就业政策宣讲会上,一项“每人每月不低于1300元见习补贴”的政策,引起了重庆某驾校培训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强的注意。这本是助力青年就业的暖心工程,却被他视作“生财之道”。很快,李强与该公司管理人员陈飞合谋,向当地就业和人才中心申报成为“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一场骗补计划悄然启动。
从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李强、陈飞以“发工资”为名,按月将“见习补贴”转入学生账户,再要求学生扣除300至500元“好处费”后将余款转回指定私人账户。凭借虚假工资流水,他们陆续申领国家补贴26万余元。
骗局在2023年10月终于露出马脚。涪陵区审计局发现,有三名正在读研的学生竟仍在本地领取见习补贴,线索随后被移送公安机关。2024年11月28日,案件移送涪陵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要证明二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查明三点:工资流水是否异常、岗位是否真实、学生是否知情。”承办检察官迅速识别案件焦点。审查结果显示,所有“见习”环节均系伪造,学生从未实际到岗。一名学生证言道出真相:“李强告诉我,啥也不用干,有人问就说在驾校上班。”
面对审讯,李强等人一度狡辩称退回款项系“未完成招生任务的扣款”或“预支还款”。但在检察官梳理出的微信记录、资金流水和证人证言面前,谎言被逐一击穿。“‘明支暗返’的操作彻底暴露了骗补本质。”办案检察官肖革兵指出。
2025年6月13日,法院采纳检察机关的全部指控,作出上述判决。
案件虽结,监督未止。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见习基地监管弱、审核松等问题,涪陵区检察院于同年6月10日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开展专项整改。
行政部门迅速响应,全面筛查监管漏洞并严格整改:运用大数据开展核查,加大实地走访、电话回访力度,严核见习岗位真实性;完善申报、备案、黑名单及内控制度,严把见习基地准入关;加强“以案说法”警示及入企入校宣传,确保资金安全与见习质效。
“落实好青年就业见习补贴政策,就是守护民生之本。检察机关将持续以法治力量精准监督,斩断伸向惠民政策的‘黑手’,确保就业补贴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助力青年走稳走好就业路。”涪陵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荣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