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正是农田丰收的时节。九月初,璧山区大兴镇一处高标准农田里,连片蜜薯长势喜人,绿油油的藤蔓铺满田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甜蜜”丰收。
“农田复耕了、灌溉设施修复了,村里还有了管护办法。有了这‘三件套’,丰收就有底气了!”田间地头里,村民们憧憬着丰收的景象。而他们口中的“三件套”,正是璧山区检察院与当地行政机关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改的重要成果,是百亩良田重焕生机的关键保障。
今年5月,璧山区检察院接到a片漫画 移交的线索,显示大兴镇船形村、平安村等多处高标准农田存在撂荒、输水管道破损、蓄水池干涸等问题。
承办检察官立即行动,顶着烈日深入田间地头。经现场勘验、走访和取证调查,问题症结逐渐清晰:该镇于2018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00余亩、蓄水池6口、提灌站1座、输水管道4000余米;但在后期耕种及管护过程中,部分农田闲置撂荒,灌溉设施因设计和管护问题“带病运行”;部分蓄水池缺少围栏及安全警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高标准’,不仅在于建得好,更在于管得牢、用得久。”承办检察官表示,土地撂荒、灌溉设施损坏等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安全,必须从监管层面彻底推动整改。
6月4日,璧山区检察院依法立案。六天后,该院向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立即对撂荒农田组织开展复垦复耕,全面修复破损灌溉设施,并对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开展排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复垦复耕率先启动。六月底,除草机、旋耕机的轰鸣声打破田野寂静——百余亩荒草被连根铲除,板结的土壤被重新翻松,新一季蜜薯苗很快栽种下去。
但复耕只是第一步。七月的重庆,烈日如火,新栽的薯苗急需浇水。村民们的焦虑情绪再次蔓延:“水池是干的,管道是漏的……再没水,苗都要旱死了!”
检察官们与当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再次奔赴现场,协调施工队伍顶着高温紧急作业,修复工程全面铺开……短短两个月,更换水泵2次,修补管道800余米,处理严重漏水点10余处,4口长期“病废”蓄水池也焕然一新。汩汩清流顺着沟渠流入田间地头,村民们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案子虽已办结,但要如何长效管护好高标准农田?在检察机关的积极推动下,璧山区农业农村委制定《璧山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管护办法》,构建起覆盖区、镇、村的三级网格化管护体系。同时,以此为契机,对全区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开展拉网式全面排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为客观评估整改成效,近日,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检察官邀请区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来到现场,对整改效果开展“回头看”,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农田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在该案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以个案监督推动系统治理,不仅精准定位问题根源,还持续开展跟踪督导,推动问题全面彻底整改,充分体现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璧山区政协副主席陈文在实地调研后,对整改成效予以充分肯定。